當我們談到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其實是在描述一種 心理受創後仍長期存在的情緒與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常常來自於我們經歷了極度痛苦、恐懼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例如戰爭、性侵、家暴、重大車禍、或親人猝逝。
💥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TSD 是一種焦慮類型的心理疾病,在經歷過創傷事件之後,人的大腦無法「消化」那段經歷,造成:
- 情緒困擾
- 睡眠障礙
- 行為逃避
- 身體緊繃
- 無預警的記憶重現(如電影畫面重播)
它不是「想太多」,也不是「不夠堅強」,而是大腦與神經系統真的受到深層影響。
🧠 PTSD 的主要症狀(常持續超過1個月)
🔁 1. 創傷記憶反覆重現
- 惡夢、閃回(覺得自己又回到那一天)
- 聽到聲音或看到畫面會觸發恐慌
- 回憶就像控制不了的電影重播
🚷 2. 迴避與麻木
- 不願提起事件、避免相關的人或地點
- 無法感受到快樂
- 情緒麻木、覺得與世界隔絕
⚠️ 3. 過度警覺與焦慮
- 易怒、暴躁、過度警覺
- 睡眠障礙
- 小聲音也會嚇一跳
- 情緒控制困難
😔 4. 負面信念與情緒
- 自責、羞愧、內疚
- 認為世界不安全、人不能信任
- 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 PTSD 的常見成因(不只限於戰爭)
- 性暴力、性侵、家暴
- 車禍、墜機等重大意外
- 自然災難(地震、海嘯、火災)
- 童年虐待、長期霸凌
- 看見或失去親人(猝逝、他殺、重病)
- 醫療創傷(手術、重症病房)
🧭 誰容易得到 PTSD?
✔ 兒童/女性
✔ 經歷過多重創傷事件的人
✔ 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者
✔ 過去有心理疾病病史的人
🧰 如何處理創傷後症候群?
🧑⚕️ 1. 專業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
- EMDR(眼動減敏與重處理)
- 團體治療、藝術治療
💊 2. 必要時服用藥物
- 抗焦慮、抗憂鬱藥物
- 幫助穩定情緒與睡眠
🧘♂️ 3. 身體放鬆與正念訓練
- 深呼吸、冥想、瑜伽
- 安全地回到當下
- 建立「安全場景」
🤝 4. 支持性人際關係
- 傾聽與陪伴(不強迫說出創傷)
- 不評價、不指責,溫柔地陪伴就足夠
- 找到「不會讓你害怕的關係」
💬 案例故事:小艾的轉變
小艾曾在學生時期遭遇校園性暴力,長期惡夢纏身、不敢進校園。多年後她嘗試接受心理諮商,透過 EMDR 逐步淡化創傷記憶,並藉由瑜伽與創作書寫,重建自己的節奏。她說:「創傷沒有消失,但我已不再被它吞噬。」
🎯 學習重點:
- 創傷不是軟弱,是人性
- 創傷可以被療癒,需要時間與支持
- 行動比壓抑有力量,尋求幫助是最勇敢的表現
✨ 課程關鍵字
#創傷療癒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識別 #心理健康 #情緒修復 #安全感建立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做惡夢、易怒、情感麻木的你,其實不是「想太多」
🌱 本課程學習重點
✅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成因與症狀
✅ 學會分辨情緒變化與創傷反應的關聯
✅ 解釋「情緒解離」、「情感疏離」、「易怒失控」等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 學會溫柔接住自己,開始轉向修復與復原之路
✅ 了解PTSD不是瘋,也不是脆弱,而是人類正常的保護機制
🌋 主要症狀總整理
症狀類別 | 說明 |
---|---|
🌙 惡夢與閃回 | 常夢見創傷當時的情境,或突然想起創傷畫面 |
💔 情緒斷裂感(情感解離) | 覺得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或是失去對生活的情感連結 |
😶 麻木感與情感禁慾 | 無法感受到快樂,或是避免愛人、避免親密互動 |
🔥 性格大變/易怒失控 | 原本溫和的人變得易怒、脾氣暴躁、控制不住情緒爆發 |
🚪 逃避與退縮 | 逃避會引發創傷記憶的人、事、地、物,不願討論也不願碰觸 |
🧨 過度警覺與易受驚嚇 | 小聲音就會嚇到,肌肉緊繃、長期處於「準備逃跑」狀態 |
😴 失眠或淺眠 | 無法好好入睡或常常驚醒 |
🧠 選擇性失憶 | 對於事件中的某些段落完全沒有記憶,甚至覺得像不是自己經歷的 |
🤯 歇斯底里 | 情緒極端失控,有時伴隨嚎啕大哭、恐慌發作,常與創傷被觸發有關 |
🧠 判斷性說明
📌 這些反應,不是因為你有心理疾病,而是你的身心正在保護你自己。
所謂「創傷」,指的是你無法控制的危險性事件,例如:
✅ 生命遭到威脅(如搶劫、戰爭、墜機)
✅ 嚴重的物理性傷害(如車禍、暴力攻擊)
✅ 身體或心靈的嚴重侵犯(如性侵、家暴、校園霸凌)
👉 這些事件在腦中留下「未處理完成的記憶」,久而久之就演變成我們現在所說的 PTSD。
💬 學界有時也稱此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不是瘋病,而是 極度痛苦經驗後的自然生理心理反應。
📘 案例故事化呈現
🌧 案例一:情感麻木的女孩小穎
小穎曾在國中遭受師長羞辱霸凌,後來長期覺得「自己沒感覺」,談戀愛總是不投入,甚至連哭都哭不出來。她以為是自己太冷血,但其實,是心靈自我保護的一種解離機制。
👉 學習重點:
- 情緒斷裂並不是冷血,而是創傷下的自我保護反應
- 從「沒有感覺」到「允許情緒出現」是療癒的開始
🔥 案例二:脾氣暴躁的好爸爸阿成
阿成在年輕時經歷嚴重車禍,逃過死劫。十多年來,他動不動就暴怒,動作大聲,家人誤以為他「控制不了脾氣」。在心理諮商後,才發現他其實一直活在「過度警覺」的神經模式中。
👉 學習重點:
- PTSD 會讓人進入「時時準備逃命」的生理狀態
- 被誤解的性格,有時其實是受傷的警報器
🎯 關鍵觀念小抄
- 「情緒怪怪的」未必是病,可能是未被理解的創傷
- PTSD 是「反應」,不是「個性」
- 懂創傷的人,會更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與沉默
- 從識別 → 接納 → 疏通 → 安定,是療癒的路徑
🔍 課程關鍵字
#創傷反應 #情緒解離 #壓力症候群 #心理自癒 #創傷知情 #身心療癒

🧠 PTSD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會持續多久?
那些痛苦的記憶,為什麼在多年後還會浮現?🌪
📌 本課學習重點:
✅ PTSD 可能延遲發作,不只當下會有症狀
✅ 理解創傷記憶如何藏進「身體記憶」裡
✅ PTSD 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全球有千萬人同樣在努力復原
✅ 學會何時尋求協助、如何協助自己走出來
📍 PTSD 什麼時候會發作?
PTSD 的發作時間,可能比你想像得更晚、更突然。
🔹 一般情況下:
- 多數人在 事件發生後的三個月內開始出現症狀。
🔸 延遲型 PTSD:
- 有些人要到 半年、一年、甚至數十年後才突然出現明顯的創傷症狀。
- 這種「延遲型」反應,常因為某個 動作、場景、氣味、聲音 無預警地喚醒了記憶。
📌 創傷記憶有時會藏在「程序記憶」中(例如:走路、開門、摔倒等身體動作)。
某一天,當你做出類似的動作,身體會先反應,心靈才追上。那一刻,你彷彿又回到了事件現場。
🧭 PTSD 會持續多久?
🕰 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分類 | 說明 |
---|---|
⏳ 短期反應 | 有些人在 6 個月內好轉,進入修復階段。 |
🧨 長期反應 | 有些人持續多年,甚至數十年都受創傷影響,反覆出現回憶與情緒困擾。 |
👧 小孩也可能患有 PTSD | 年齡不是保護傘,兒童的心靈一樣會受傷,且更容易累積深層傷害。 |
👉 重要的是:PTSD 並非永久不治的疾病。透過治療、關係支持、自我療癒練習,有機會逐步走出來。
🙋♀️ 只有我有這種問題嗎?
絕對不是。你並不孤單。
🔎 根據研究,美國每年就有 超過520萬人 罹患 PTSD!
🔸 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2.5 倍,這與社會壓力、性別角色、受害事件類型有關。
🔸 很多創傷者選擇沉默、壓抑,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痛,而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說」。
💪 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
🧩 第一件事:你不是無助的,你只是受傷了。
如果你有以下狀況,請務必與醫生或心理師談談:
✅ 常常做惡夢、感覺恐懼或難以呼吸
✅ 持續悲傷、易怒、無法入睡
✅ 避免人群、對生活失去興趣
✅ 被記憶困擾到影響日常生活(上班、上課、與家人互動)
🧾 小提醒:
- 📩 把這份手冊/說明文交給你的醫生或心理師,幫助他們更了解你的情況。
- 🩺 你也可以請醫師協助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睡眠障礙),並搭配治療方式。
✨ 溫柔提醒
你正在經歷的,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而是許多曾經勇敢活過、卻被留下印記的人們,共同的心靈旅程。
🌿 創傷不是終點,而是復原的起點。







標籤: 2220000 #心理問題討論, 流年流月分析情緒管理, 心靈老師, 高雄種子學院, 創點行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