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介紹
GAF指數是什麼?
當然可以!這裡是針對 GAF指數(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全球功能評估量表) 的清楚說明,適合應用在心理諮詢、精神疾病評估、個案紀錄與教學使用的課程或網頁文案風格版本。📊 GAF指數是什麼?全球功能評估量表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一句話說明:GAF 是一種 用來評估個人心理、社會和職業功能表現的量化工具,分數範圍從 0 到 100,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生活越穩定。📌 評估重點包含三個層面:心理健康狀況(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社交能力(Social Functioning)職..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心理問題討論
當我們談到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其實是在描述一種 心理受創後仍長期存在的情緒與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常常來自於我們經歷了極度痛苦、恐懼或威脅生命的事件,例如戰爭、性侵、家暴、重大車禍、或親人猝逝。💥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PTSD 是一種焦慮類型的心理疾病,在經歷過創傷事件之後,人的大腦無法「消化」那段經歷,造成:情緒困擾睡眠障礙行為逃避身體緊繃無預警的記憶重現(如電影畫面重播)它不是「想太多」,也不是「不夠堅強」,而是大腦與神經系統真的受到深層影響。🧠 PTSD 的主要症狀(常持續超過1個月)🔁 1. 創傷記憶..
別讓敏感害了你 #心理問題討論
💔《別讓敏感害了你》學會與情緒共處,從「容易受傷的我」轉變為「情緒的主人」💪📚 課程學習重點:✔ 為何你總是「想太多」、對號入座、自我懷疑✔ 理解過度敏感的心理結構與成因✔ 找到從焦慮、完美主義、面子困擾中釋放的方法✔ 練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走出情緒風暴✔ 學會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課程結構介紹📖 第一章|敏感,是一場內心的自我攻擊從手機幻聽開始談敏感的本質敏感的人喜歡「樹立假想敵」🛡為什麼越內向、越自卑的人越容易敏感?敏感背後,是不自信的偽裝你是不是那個「為了別人一句話,糾結一整天」的人?敏感,讓你與美好的愛情總是擦肩而過 💔📖 第二章|與其討好世界,不如擁抱真實的自..
大腦記憶處理流程 #記憶的「三階段」模型
🧠 一、大腦怎麼記住:記憶的「三階段」模型📌 1. 編碼(Encoding)當你看到、聽到、聞到任何資訊,大腦首先會轉換成神經訊號。這個過程叫做「編碼」,它會決定你是否能記得。▶️ 影響編碼效果的因素:注意力:分心時大腦根本沒處理清楚資訊。情緒:情緒強烈的事(如創傷、快樂)更容易記住,因為杏仁核會強化記憶。意義連結:與舊經驗有連結的訊息更容易進入長期記憶。📌 2. 儲存(Storage)記憶不是「存放在一個固定位置」,而是分散儲存在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網絡中。記憶類型負責腦區說明程序記憶(技能)小腦、基底核如騎腳踏車、打字陳述性記憶(知識)海馬迴 → 顳葉皮質如你記得某人的名字情緒記憶杏仁核如..
心靈修行:內在的覺察與統合 #集體意識 #見眾生 #心理學
🧘♀️ 一、心靈修行:內在的覺察與統合你提到的「調整心態、覺察自我、修持行為」是心靈修行的核心,而這些過程其實非常貼近榮格心理學與現代正念治療的觀點。✦ 可延伸的實用面:冥想(Meditation):科學實證顯示,它能調節杏仁核(情緒中心)活性,有效減緩焦慮與壓力。內觀(Vipassana):源自佛教,重在對身體感受與思想的無執著覺察,是經典的「觀照自己」實踐。自我觀察(Self-inquiry):例如印度聖者拉馬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提出的“我思者是誰?”心智圖與夢境紀錄:用榮格的方法分析自己的夢境、情緒投射,進行潛意識的對話。🧠推薦補充閱讀:《與神對話》Neale..
造成精神問題的可能原因分析 #事件說明 #心理問題討論
🧠 【造成精神問題的可能原因分析】1️⃣ 重大創傷事件經歷你提到:「您是否經歷過可怕或危險的事件?」這是PTSD發展的根源。可能包括:車禍、意外、暴力事件性侵、霸凌戰爭、家暴、重大天災目睹他人死亡或傷害👉 這些事件打破了人對「安全」的基本認知,造成心理防衛機制崩潰,進而演變為創傷記憶。2️⃣ 創傷記憶的反覆入侵現象「感覺事件好像再次發生」「會做惡夢,有可怕的回憶」這是創傷最典型的現象,稱為「侵入性症狀」:惡夢 / 白日夢回憶突然的恐慌或心跳加速聽到聲音或味道會突然「勾起當時畫面」這會讓人陷入無法預測的恐懼循環,長期極度焦慮與害怕。3️⃣ 迴避行為與情緒麻木「我會遠離能使我想起那些事件的地方」..
集體潛意識說明 #大乘佛教修行 #見眾生 #心理學
🔹 1.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這不是每個人經驗累積的結果,而是與生俱來的、透過演化遺傳而來的人類共通經驗儲存庫。例如你提到的:各地文化中的洪水神話普遍對蛇的恐懼對母親形象的期待與關聯這些都被視為原型(Archetypes)的一種表現。🔹 2. 原型(Archetypes)這是榮格理論中的重要組成,指的是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始心理模式,這些原型普遍存在於神話、夢境、宗教和文化敘事中。幾個常見的原型包括:大母神 / 母親原型(如你提到的慈愛母親)英雄原型智者原型影子原型(人性中被壓抑的部分)阿尼瑪 / 阿尼姆斯(每個人內在的異性特質)🔹 3. 個體化(Indiv..
預知感 #預感成真 #記憶混淆與認知偏差 #心理學
🔍 我想深入分享的方向是:「記憶混淆與認知偏差」:✅ 原因:科學上,許多既視感被歸因於「記憶系統中的誤差」。當大腦在接收資訊時,如果短暫性地將新資訊錯誤地標記為“熟悉”,就會讓人產生「我好像來過這裡」的錯覺。有時可能只是**環境中的某個細節(如光線、角度、味道)**與我們過去的經驗極為相似,大腦就啟動了“熟悉感”模組。✅ 神經學支持:研究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檢索的海馬迴(hippocampus)與負責情境記憶的顳葉(temporal lobe)**活動不協調時,容易出現既視感。特別是腦中短暫延遲傳導訊號的錯誤,讓大腦以為“這件事曾經發生過”。 📖 如果你對書籍或資料有興趣,這兩本確實不錯..
